
建黨90周年征文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希望
九十年前的七月,酷熱籠罩著中國大地。同樣的,腥風惡雨也襲卷著中國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人民日益陷入了苦難深重地時日之中。此時此刻,一個代表著中國新興社會力量的組織經過長期地準備之后,正在蘊釀著舉世驚人地一舉。中國共產黨,一個響亮的名字,傳遍了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給黑暗無日的中國帶來了光明,給飽受壓迫的人民帶來了希望。
從此,中國共產黨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一大批共產黨人的領導下,發動起了廣大勞苦大眾,拿起了各種武器,與代表著剝削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殊死卓絕的斗爭。二十多年的艱苦歷程中, 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全中國勞苦大眾的利益,為了中國社會擺脫飽受國際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國內反動階級勢力的殘酷統治,前赴后繼,英勇不屈,幾度置之絕境而重生,以犧牲了成千上萬革命志士的生命為巨大代價,才換來了中國人民革命解放勝利的一天。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從此翻身當了國家的主人。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全力以赴開始了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當然,在這個進程中,由于當時思想觀念和歷史發展的局限性,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發展道路出現了不少的曲折,走了一些彎路,也有過不少的經驗教訓,影響了中國的發展進程。然而,中國在各個方面的領域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世界上確立了自己重要的地位。這說明,中國共產黨人能夠正視出現的問題,并加以及時的解決。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撥亂反正,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果斷地將全黨全國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的方面上來。從此,對內搞活經濟,對外改革開放,在全國拉開了重大地序幕。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國上上下下,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國家實力有了巨大地增強,人民生活有了實質性地富裕,這些都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能夠代表人民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確決策的。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總結了二十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在科學發展觀思想的指導下,以胡錦濤同志為首的黨中央,特別強調了我國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要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而要全面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樹立和落實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也就是說要以科學發展觀來引領我們全黨全國的各項工作。
從中國近代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可以驗證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正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榜樣和努力作為,才啟發了我們在近江土地上成長的幾代人對共產黨的熱愛和向往。在改革開放之前,近江村還是清貧的境地。而改革開放之后,近江村則出現了巨大地生機和轉變,興辦企業,招商引資,土地租賃,開辦三產等,短短的幾年時間,使得原先乏人問津的窮鄉僻壤變成了無數商人和社會實體涌入投資青睞的風水寶地。村里的資本雄厚了,村民的口袋殷實了,集體經濟的事業壯大了,個人和家庭的生活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觀。這些都是有了共產黨領導才出現的結果。同樣的,在近江的這塊土地上,有許多共產黨員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集體經濟的發展而奔波著,廣大股民從身邊的黨員身上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形象。為此,紛紛向黨組織靠攏,積極要求加入黨的組織,已成為眾多股民群眾的心愿,這股要求進步的熱流涌動在近江的土地上,令人為之振奮,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魅力,這就是近江明天美好未來的希望。
彈指一揮間,歷史在巨變,人生九十將步入耄耋,但我們中國共產黨愈發煥發著蓬勃地青春,更顯得團結和強大。六千多萬共產黨員將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全國各族群眾,在各自的崗位上,迎接我們中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共近江集團直屬企業第二支部
執筆:朱家祺
2011年5月26日